《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我国医药卫生行业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完善诊疗方法、坚持中西医结合给予了充分肯定。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相君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高度关注民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把人民健康放在重要地位的中心思想,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
发挥中医药慢性病防治优势
吴相君代表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 统计显示我国心血管现患病人数约2.9 亿,是造成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疾病负担,我国脑卒中患者达1300 万人,死亡率高达153.63/10 万。2015年脑卒中出院总人次700 多万,住院费用750 多亿。我国慢性病患者数量巨大,加强慢性病防治意义重大。
吴相君代表在全国 “两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发言
吴相君代表说,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 等一系列文件,提出“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等目标,提出了“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高危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等应对措施,为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指明了具体路径。
吴相君代表认为,中医药介入治疗慢性病不同阶段可发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不同作用,有利于节省医疗资源与费用。我国已经有一批经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的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可在慢性病不同阶段使用,达到降低疾病发生率、恶化率、致残率、致死率的目的。以心血管事件链为例,心血管疾病从发病到加重至死亡长达数十年,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代谢综合征到动脉硬化和易损斑块,再进一步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表现出因果相连、递进发展、事件突发、后果严重的特征。发挥中医药“治本病,防未病”的临床优势,早期干预高危因素,发展过程阶段抑制稳定易损斑块,有助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和复发率,有效治疗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肌损伤导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控上游因素,治当前病变,防下游传变彰显中医药防中寓治、治中寓防、防治结合的疗效特色。吴相君代表指出,目前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表现在一是“治未病” 理念在广大城乡居民中还不够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二是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早期干预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中医药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医人员只占全国卫生人员总数的15.9%,中医类医疗机构只占全国医疗机构总数的6.09%,两者比例过低限制了中医药作用的充分发挥。
吴相君代表建议:一、大力开展中医“治未病”理念教育。倡导大众通过调整膳食结构、加强体育运动、积极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措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预防慢性病发生。首先要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进校园,尽快普及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课程,做好扎根教育。其次是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进社区,在社区广泛组织开展中医药文化大讲堂、中医药文化节、义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中医药文化专家、中医师面对面向社区群众宣传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第三是鼓励广播电视台开设公益性中医药文化专门频道,鼓励各类媒体开设公益性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专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多渠道多角度向全社会传播中医“治未病”理念,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深度融入全民日常生活。
二、推动中医药早期介入慢性病治疗。实践证明中药治疗在慢性病早期介入成效明显,可节省大量医疗资源和费用,减轻国家医保负担。建议筛选一批经过循证医学研究证实治疗慢性病疗效确切的现代中药,作为各级医疗机构的必备药品和相应疾病治疗的一线药物,一旦确诊慢性病及时进行中医药干预。应筛选理论特色明显疗效突出的专利中药优先纳入医保和基药目录;对有确切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国内权威指南共识推荐的优势品种,强化各级医疗终端的优先配备和保障使用;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让各级中西医师能够顺畅便利地使用高品质中成药用于慢性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