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如何实现创新性保护开发备受社会关注。上海非遗资源呈现出鲜明的近代工商业文明特征,在我国非遗体系中独树一帜,保护与传承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在稳步推进现有非遗保护措施的基础上,上海要进一步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探索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的路径,使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一、上海非遗资源保护与开发路径
上海基于自身非遗资源的优势,以保护为主线,积极拓展新模式新渠道,持续探索非遗资源活化利用多元路径。
(一)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1.加强保护工作机制建设。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海历史文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6年5月1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立法明确以“保护”为主线,建立由政府多部门组成的市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建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市级非遗协会和非遗保护中心,形成了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保护工作专职机构与民间组织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工作格局。
2.建立项目和传承人名录体系。2005年上海启动覆盖全市的非遗资源普查,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2006年发布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和2019年发布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共认定、公布六批市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相应的传承人。
3.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2012年正式设立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配套管理办法对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专项资金补助,逐步形成国家级、市级、区级三级专项资金配套体系。四是组建长三角非遗联盟。2015年11月,上海市、重庆市、西宁市、拉萨市、昆明市、成都市、长沙市、南昌市、合肥市、南京市和武汉市11个城市共同签署《长江流域主要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略联盟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2020年9月,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长三角非遗守护联盟,长三角非遗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常态化长效机制建立。
(二)持续探索非遗活化利用路径
1.“老字号”率先探索非遗开发方向。国家级非遗项目周虎臣毛笔采用定制、分系列的策略打造非遗产业链,推出“传统名笔”“名人名笔”“名帖名笔”和“名技名笔”四大系列共计300多款产品,尤其是“定制毛笔”项目确立了品牌的市场独有性,年销售量达200万支以上。老凤祥积极加强与国际首饰推广组织的联系,联手国际机构进行各类新品开发活动。
2.搭建非遗开发利用新平台。2016年12月,位于枫泾的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开业,立足非遗保护、传承和发扬,建立非遗数据库和线上线下互联网互动平台。2017年3月,内设非遗展览、非遗表演、非遗传习、数字非遗和非遗美食五大功能业态的上海大世界重新开业,致力于打造非遗活态传承平台。
3.打造非遗购物节庆。2020年6月推出首届上海非遗购物节,以“文化上海云”和“抖音”为线上主平台,推出统一的活动标识,对参与活动的非遗店铺进行集中展示推介,涵盖传统工艺、非遗美食和非遗文创等门类近300家网店,汇集非遗主题产品上万款。
(三)着力推进非遗国际化进程
1.渗入非遗国际影响力。依托文化和旅游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的比利时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通过在其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上线“海派百工”系列微纪录片等方式积极开展非遗项目海外宣传。支持朵云轩等企业举办以“江南百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外巡展为代表的非遗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扩大非遗海外影响力。
2.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至2020年已连续举办八届的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已经成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与上海友好城市共同推动非遗保护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连续六年举办的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汇集国内外非遗传承人、设计师、手造工作室,打造非遗互动交流、创新转化的国际化平台。
3.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南翔馒头在东京六本木开设了全球第一家海外南翔小笼馆,在保留传统装修风格的同时,迎合日本消费者的消费观定位为精品高级餐厅。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携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和昆曲《琴挑》《秋江》《游园惊梦》登台东京国立剧场,连演三场,一票难求。